乙肝,这种长期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正在迎来新的转折点。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推进,“临床治愈”这一曾经遥不可及的目标,正逐渐成为现实。最新消息传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全球首个用于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现乙肝表面抗原(HBsAg)持续清除的药物。这一突破意味着乙肝临床治愈进入新阶段,为全球约七千五百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很多患者以为,只要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就说明“病好了”。事实上,这只是阶段性改善。真正意义上的“临床治愈”,是指患者停止所有治疗后,乙肝表面抗原(HBsAg)仍持续为阴,病毒DNA检测不到,且可能伴随乙肝表面抗体出现。换句话说,关键在于“HBsAg持续清除”。只有达成这一目标,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才会显著下降。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54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超过100万人死于乙肝相关疾病。在我国,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7500万,其中超过九成的肝癌病例与乙肝有关。不同治疗阶段的患者,其五年肝癌风险差异巨大:未治疗者高达14.9%,接受抗病毒治疗的降至10.7%,而实现临床治愈者仅约1%。这一数据清晰地说明,争取临床治愈,不只是为了“病毒转阴”,更是为了守住生命的长线健康。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长期以来,乙肝的治疗主要依靠核苷(酸)类似物抑制病毒复制,但难以彻底清除。如今,以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为核心的治疗方案正在改变这一局面。它能同时抑制病毒并帮助重建人体免疫功能,从根源上协助清除病毒。
最新获批的国产药物派格宾®(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正是这一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它的新增适应证——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成人慢性乙肝患者,实现HBsAg持续清除——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准,成为全球首个获批该适应证的药物。研究数据显示,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时,联合用药组的HBsAg清除率达到31.4%,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临床疗效可谓令人振奋。
过去,人们常说“乙肝一旦得了,就是一辈子的事”。如今,这句话正在被改写。从“长期控制”到“临床治愈”,从“无药可治”到“精准干预”,医学正在为乙肝患者打开新的大门。这不仅是一项药物的突破,更是全球乙肝防治事业的重要一步。对于数千万患者而言,这束从实验室点亮的光,正逐渐照进现实生活。
广瑞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