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凉,板栗和山楂这两种最常出现的小食,逐渐开始流行。近日,一位南京网友因一晚上连吃了10元钱的山楂和10元钱的板栗,导致胃痛难忍前往医院就诊,最终被初步诊断为胃炎和“胃石症”。这条消息迅速登上热搜,让这个平时较为陌生的医学名词进入了大众视野。胆结石、肾结石我们听得多了,胃里怎么也会长“石头”?今天,我们就来彻底了解一下这个因贪嘴而惹上的麻烦——胃石症。
什么是胃石症?
简单来说,胃石症就是某些东西在胃里聚集、缠绕,形成的坚硬团块,像石头一样。
成因:当人们摄入了某些特定的植物成分(如柿子、山楂、黑枣、糯米等)或异物(如毛发、矿物质),这些物质在胃酸和胃环境的作用下,相互凝结,无法被正常消化和排空,最终形成了“胃石”。
症状:患者可能毫无感觉,也可能出现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臭等不适。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胃石的大小、位置以及形成时间的长短。
危害:千万别小看它!胃石在胃里反复摩擦,可能引起胃黏膜糜烂、胃溃疡、胃出血,甚至导致幽门梗阻、肠梗阻和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必须引起重视。
胃石症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根据病程长短,胃石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胃石症(病程<6个月)
特点:临床上最常见,通常发生在一次性大量进食特定食物后。
表现:进食后1-2小时即可出现症状,主要是上腹部胀满、疼痛、恶心和呕吐,但呕吐量一般不大。
2.慢性胃石症(病程>6个月)
特点:胃石长期存在,症状相对隐匿。
表现:常表现为长期的上腹部隐痛、腹胀、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胃炎。
盘点胃石症的常见诱因
热搜案例中的“山楂+板栗”组合,正是典型的诱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类:
1.植物性胃石(最常见)
柿子、山楂、黑枣:这些水果富含鞣酸(又称单宁酸)和果胶。尤其是在空腹状态下,鞣酸与胃酸中的蛋白质结合会形成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沉淀在胃内,并与果胶、食物残渣等胶合在一起,形成坚硬的团块。山楂本身还富含果酸,能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加剧这一过程。
另外,糯米黏性大,不易消化,大量进食后可能在胃中积聚成团。
2.毛发性胃石
常见于有异食癖(如缺铁性贫血引起)或精神疾病的人,他们有啃咬、吞咽头发的习惯,头发在胃中缠绕成团,混合食物残渣,形成毛石。
3.药物性胃石
服用某些矿物质药物,如胃肠造影的硫酸钡,治疗胃病的碳酸钙、铋剂等,也可能在胃内形成结石。
4.高危人群
做过胃大部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术或患有胃轻瘫综合征的人,由于胃动力不足、排空延迟,更容易形成胃石。
如果不幸中招,如何治疗?
医生会根据胃石的大小、性质和并发症情况,选择阶梯式的治疗方案。
药物溶解:口服碳酸氢钠(小苏打)、果胶酶等药物,碱化胃液、溶解果胶,使胃石变软、变小,随肠道自然排出。
“可乐疗法”:这是近年来一种有效且有趣的方法。可乐中的磷酸、碳酸氢钠等成分能有效分解植物性胃石。在内镜辅助下或医生指导下饮用可乐,溶石成功率可达90%以上。(注意:切勿自行尝试,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是有溃疡的患者,可能导致穿孔!)
体外按摩或洗胃:通过腹外按摩将胃石压碎,或通过洗胃将其冲出。
内镜下治疗:这是目前的主流治疗方法。通过胃镜伸入器械(如圈套器、碎石器)或使用冲击波,将大块胃石切割、捣碎成小块,便于排出。
外科手术:当以上方法均无效,或出现了严重的溃疡、大出血、梗阻或穿孔时,则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切开胃部,直接取出胃石。
日常如何预防胃石症?
胃石症是典型的“病从口入”,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
管住嘴是关键
避免空腹食用大量柿子、山楂、黑枣。
不与高蛋白食物同食:在吃这些食物时及前后,避免同时饮酒,或大量食用牛奶、鸡蛋、海鲜、红薯等富含蛋白质且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
特殊人群严格忌口:有过腹部手术史、胃动力差的人,最好禁食上述食物。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规律三餐,不要暴饮暴食。胃功能不佳时,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的粥、面条、汤类,以及鱼肉、鸡肉等优质蛋白。
餐后动静结合
餐后不要立即躺下或坐下,保持站立或慢走半小时,促进胃肠蠕动。避免餐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乐观心态,长期精神紧张会影响胃酸分泌。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日常增加活动量,卧床者可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
胃石症并非遥不可及的疾病,一次不经意的“贪嘴”就可能中招。了解它的成因,管住自己的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避免这块“胃中顽石”带来的痛苦。如果进食高危食物后出现持续胃部不适,请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作者均来自上海长征医院)
广瑞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